你的眼睛不是你的眼睛-從眾行為讓你瞎

在Line與FB常常會有許多似是而非的資訊。而許多使用者往往會被這些不斷重複訊息而唬得一愣一愣的,例如必須要喝鹼性水才能讓身體恢復健康,衛生紙跟口罩是用一樣的材質,所以造成衛生紙瘋狂搶購。為什麼重複的資訊可以改變大家原有理智的思考,群眾的行為又會對個體產生甚麼樣的影響呢?

圖片來源: Finology

三人真能成虎-至少黑猩猩是這樣

在一個黑猩猩的從眾行為研究裡面,他們發現到一隻黑猩猩如果看到其他三隻黑猩猩都做出相同的一個動作,這個重複的行為遠比另外一隻黑猩猩重複做三次還要有效。所以成語中說的是三人成虎而不是三次成虎,謠言要三個不同的人來跟你說,才會比較相信街上有老虎。

過去經驗讓你忽視可用的資源

研究人員把兩箱的玉米染成粉紅色跟藍色,其中一種顏色吃起來是原本的味道,另外一個則吃起來非常的苦,送到野生長尾猴的棲息地讓牠們享用,研究也有確保色彩豐富以及味道多變的玉米是這些野生猴子們第一次吃到。

猴子又不是傻子,兩邊各嘗一口,當然只會挑正常口味的玉米吃。而後的幾個月,也是持續吃原本以為是普通口味的玉米。

但研究人員在過一段時間後,一樣提供染色的玉米,但沒有添加苦味劑,猴子們還是只吃同一種顏色,另一種原本有苦味劑顏色都沒有動。

最有趣的是這群猴子的嬰兒或是後來加入這群體的猴子竟然也會只吃同一種顏色,而不會去嘗試另一種顏色,這代表苦味與顏色記憶的連結,透過群體的行為傳遞下去,使所有的猴子都割捨一半美味玉米。

眼睛脫窗是可以被影響的

講了兩個動物的研究,你可能會覺得動物之所以是動物,就是他們沒有獨立思考與反思的能力。那我們來講講人類最有名從眾行為心理學研究,一項視力檢查,Asch在1952年的研究中詢問參與者,右邊的三條線,那一條線是跟左邊的一樣長。你一看就會知道是C嘛!這個再明顯不過了。99%的人都可以講出正確的答案。(那1%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竟然沒辦法看出正確的答案。)

一樣的判斷換成在群體中進行時,研究人員安排另外7個演員跟參加者依序說出答案。而研究參加者是最後一位做答的,前面所有的演員都故意會給出相同且錯誤的答案”A”。

竟然有1/3參加者竟然會因為受到前面演員的影響也回答A,代表參加者昧著正常視力而說另外一條線條是比較短的。要記得喔,原本99%的人都能指出正確的答案,但在群體中,看到前面的人都講了錯的答案,就不禁懷疑自己眼睛是不是有問題。

從眾行為其實離我們非常的近,你在看餐廳點菜時,菜單上會有最多人選擇或是網友推薦,這些符號告訴你其他人都是選擇這一個,但這些選擇跟你的喜好是沒有關係的,但你有可能因為從眾而去選擇了廠商希望你選擇的那些選項。

在Covid19疫情爆發後,美國也有許多人因為常常跟相同政治立場的人聊天,而錯估疫情的嚴重性,甚至拒絕對他們有好處的醫療處置,例如最簡單的戴口罩到注射疫苗與隔離。當多數人的聲量蓋過個體的聲音時,很有可能就會讓我們以為多數人說得才是正確的,也因此陷入從眾行為的陷阱中。

參考文獻

McGonigle, B. O., & Chalmers, M. (1977). Are monkeys logical?. Nature267(5613), 694-696.

Van de Waal, E., Borgeaud, C., & Whiten, A. (2013). Potent social learning and conformity shape a wild primate’s foraging decisions. Science340(6131), 483-485.

Asch, S. E. (1951). Effects of group pressure upon the modification and distortion of judgment. In H. Guetzkow (ed.) Groups, leadership and men. Pittsburgh, PA: Carnegie Press.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