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斷腳骨顛倒勇?你是 樂觀 還是 瘋狂 的創業者?

創業在外面走跳久了,時常會遇到其他創業的朋友,當中有些商業模式存在明顯問題,創業者本身具有關鍵技術、也非常努力執行,這樣的情況下過了半年,事業仍然沒有起色。儘管如此,他們依然對自己的創業非常有信心,這讓我開始思考在創業中,有沒有「太過樂觀」這種事情。

要成為一個創業者,內心的堅韌度往往要比其他人高,才能在質疑的聲浪當中堅持自己的道路;而在個性上也不能太過灰暗,否則不但在業務推展不順暢時會陷入一片絕望,在業務推展順暢時也會瞻前顧後。所以出來做新創公司的人,往往個性都比較樂觀開朗正面,但樂觀究竟有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呢?是不是有一個標準讓我們區分「樂觀的創業者」與「瘋狂的創業者」呢?

以我長久以來的觀察,這兩者之間是有明確界線的。以下就是我所整理,兩者之間最大的不同:

失敗為成功之母 vs. 堅持一招半式打天下

樂觀的創業者必須勇於面對挑戰,並不斷修正自己,做新的嘗試。人家常說「失敗為成功之母」,樂觀的創業者就是這樣從失敗中不斷獲取經驗,讓自己以後不會再犯一樣的錯誤,並修正自己的盲點,也許這種創業者一開始是拿著高爾夫球棒打棒球,但是經過幾次測試,他們也許會更可笑的換到羽毛球拍,換成網球拍,再不斷的改變方法後也許會換成棒球棒,最後就會不斷的用球棒揮擊,到最後像是全壘打王一樣,在揮空數百次之後不斷的打出全壘打。

瘋狂的創業者則是故意忽視現實,一昧的用錯誤的方法做錯誤的事情。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瘋狂」(Insanity) 的定義,就是「不斷重複做同樣的事情,並期待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就好比是試圖用高爾夫球桿打棒球一樣。當然,長期下來打個幾千幾百球之後,這種創業者可能能夠打出一支安打,但是用的工具不對,方法也不對,這個安打很難複製出來,更不要說安打遠遠比不上全壘打了。

Illustration: Steve Karp

瘋狂的創業者通常對於目標客戶都沒有正確的描述,只是一廂情願的以為客人一定會喜歡自己的商品。或是採用了錯誤的技術或行銷,甚至可能是團隊裡面有錯誤的人。瘋狂的創業者往往太過在乎沉沒成本 (Sunk Cost),只在乎過去的付出,一開始買了高爾夫球杆就捨不得買棒球棒了,卻忽略錯誤的工具會事倍功半。

有勇有謀vs.有勇無謀

樂觀的創業者會預先做好規劃,並根據計畫執行自己的商業模式。他們會設定好每個階段的里程碑,例如每個階段獲利要多少、來客數要多少、網站流量要多少等等。若沒有達成這些里程碑,他們會回頭檢查自己的規劃,看看有沒有地方出錯,想想未來要用什麼方式來達成目標。

瘋狂的創業者沒有規劃,憑著一股衝勁就隨便開始創業,而這種隨便也會造成創業失敗後很難收尾。舉例來說,有些創業者會說他們想做背包客的市場,但可能這些創業者對背包客沒有足夠的了解,也不確定自己想做背包客旅遊中的哪一階段,是要開餐廳、機場接送,還是做住宿?如果創業者一開始就無法回答好這類問題,就很容易體現出自己沒做規劃的事實,在失敗時也會全盤皆輸,連經驗可能都學不到多少。

賭神 vs. 賭徒

樂觀的創業者會思考成本問題,很多人都覺得成本是創業過程中負面的因素,如果花太多時間去思考會喪失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其實不是這麼一回事。成本是創業時很重要的關鍵資料,有了這個,創業者才能更準確的計算出獲利率,並進一步思考如何降低成本並增加獲利。這就像現實生活中所謂「賭神」,他們是有分工合作,會有一組人去算牌,計算出贏的機率對自己有利時,才會下場,一開始的輸錢對於他們而言只是暫時的,從中獲得了多少資訊才是重點。

而瘋狂的創業者則像是賭徒一樣,他們不在乎成本,並且還不斷加碼。就像是輸了錢還一直加碼下注的賭徒,他們明明知道機率不是站在他們那一邊,贏錢的期望值是負數,但是他們還是執迷不悟,甚至像是不想成功一樣地不顧一切。這通常是瘋狂創業者最後失敗的主因,把創業當成賭博,最終輸得一蹋糊塗。

對「打斷腳骨顛倒勇?你是 樂觀 還是 瘋狂 的創業者?」的一則回應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