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分享經濟正夯

2773208127_6b3680374b_b

分享經濟(Sharing Economy),又稱做合作消費(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其實在過去生活中已經屢見不鮮,只是當時市場上還無法真正將這種經濟行為商業化。舉例而言,中國古時候也時常看到進京趕考的書生,因為盤纏用盡,借宿他人家中,譜出美好姻緣的例子;在美國如果想要搭順風車,只要走到車道上伸出大拇指,就有可能會有順路的司機願意載你一程。

合作消費這個詞,最早見於 Marcus Felson 及 Joe L。Spaeth 在 1978 年發表的論文《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而近期開始流行,是仰賴 Rachel Botsman 及 Roo Rogers 在 2010 年出版的《我的就是你的:合作消費的崛起》(What’s Mine Is Yours: The Rise of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將其概念發揚光大。在書中兩人對於分享經濟有很深刻的描寫,在此我僅簡略介紹這個概念。

市場的再分配 (Redistribution Markets)

這個系統牽涉到將二手物件從不需要的人轉手到需要的人手上,這種再分配 (Redistribution)可以視為是處理廢棄物的第五R (註),因為這種方式能成功延長物件的生命週期,進而減少浪費。

註:原本的四 R 為「減量、再利用、回收及維修」(Reduce,Reuse,Recycle and Repair)。

這個系統中,有些物件可能是免費的,有些則是以交換 (例如 ThredUP 及 SwapTree) 或套現 (例如 eBay、Craigslist 及 uSell) 的方式來交易,近年更發展出專門的市場-二手流行衣物的交易市場 (例如 Copious、Vestiaire Collective、BuyMyWardrobe 及 Grand Circle)。

共同的生活方式 (Collaborative Lifestyle)

這個系統是由有相似需求或興趣的人組成,他們共同分享彼此較為無形的資產,如時間、空間、技能與金錢,甚至是土地。Botsman 認為,未來辦公室共享 (coworking) 和沙發衝浪 (couch surfing)、時間銀行 (time banks) 等概念,將會成為稀疏平常的事。

產品服務系統 (Product Service System):這個系統便是產品出借服務,讓使用者無須先擁有某樣商品,只要付費便能使用之。這個系統乍看之下很像是一般的出租服務,但 Botsman 提出一個出人意料的例子「電鑽」,根據她的統計資料,一般人一生中使用電鑽的時間平均只有 12-13 分鐘。

畢竟大多數的人在買電鑽時,所需要的並不是電鑽本身,而是電鑽所鑽出來的洞,這時付錢用借的更符合成本效益。可想而知,隨著點對點 (Peer to peer,P2P) 的網路交易模式越來越發達,私人的物品更容易能透過網路分享或出租,而這會進一步的影響需要客戶購買擁有產品的傳統產業。

而我認為,從這些模式中也可以歸納出三個特點:

  1. 增加不常使用資源的價值:以上三種系統都是為了延續資源的使用頻率與壽命,這樣便能避免資源閒置,進一步增加經濟系統中每種資源的總價值,讓當下的資源分配達到最妥善。

根據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 教授 Donald Shoup 的研究,一般人的車子平均每天只有 5% 的時間在路上行駛,換句話說每天只會行駛一個小時多,而剩下的二十二小時都是閒置的狀態。一年下來,就等於每台車每年有 347 天的閒置時間!

國外有些新創公司如 ZipCar、Wheelz、GoGet 及 RelayRides 便是看到其中的分享經濟商機,如雨後春筍般的逐漸崛起,使每一輛擁有車子的人都可以自行出租車輛,這樣的電子商務平台,甚至威脅到現有的租車市場。

2。提升自我實現價值:除了能夠外在增加資源的價值之外,分享經濟的另一個特質,便在於能夠提升資源擁有者的內在自我實現價值,也就是蘇格蘭哲學家麥肯泰爾 (Alasdair MacIntyre) 所說的內在善 (Internal Goods)。內在善所指涉的,是錢所買不到,但人們認為有價值的東西,例如:成就感、榮譽與人際情感等。

透過利用手邊的資源來幫助別人,資源擁有者能夠獲得心理上的喜悅。舉例而言,我的公司在公館,而我住在士林,有許多同事則住在大直或內湖,我開車上班時便會先從士林先前往大直,然後再到公司。這樣的路線其實一點都不順路,但這個舉動所帶給我的卻不是僅能用方便性來衡量的,在車上我能和同事閒聊一些與公司無關的事情,一來增進與同事間的感情,還能因為分享而心情愉悅,這些便是能驅使我繼續分享我的車輛。

有一個叫 Tripda 的共乘體驗平台,也是集結有相同目的地的人,一起坐車去參加活動,比如說墾丁的春吶或是看棒球賽,這些有共同喜好的人,在車上就可以開始交朋友,雖然大家一開始有著不同的背景,但因為共同的喜好,可以廣泛的討論,讓這一趟原本無聊的通車時間,變得更加有趣。

3。 具獲利能力:再好的分享經濟系統都需要具備獲利能力才能持續支撐,無論平台背後有美好的願景,如果無法獲利,就無法繼續營運。而對使用者而言也是一樣,如果分享經濟系統或平台無法讓使用者因此獲益,自然就不會有人想繼續使用。

       如果創業者有志要搭上分享經濟的趨勢,重點是「評價機制」,因為分享經濟中的創業,創業者往往扮演的不是提供者或使用者,而是媒合者。創業者無法確定提供者所提供的資源品質,也無法以使用者的角度來做體驗。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如何建立一個公平的評價機制,讓資源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互相評價,讓彼此間的資訊更為對稱,會是在這個領域當中最大的挑戰。

Photo credit by clappstar

對「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分享經濟正夯」的一則回應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