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怎麼著,我對功夫足球裡,印象最深的就是星爺告訴趙薇的那一句:
“你快點回火星吧!地球是很危險的!"
正如火星人到地球,創業者也一樣會承擔不少危險。
就我的觀察,創業者會承受以下的危險:
1.想要創業,大家質疑你為什麼要創業,叫你回去上班的危險。
2.創業初期,看到大家有薪水自己很窮,暗地質疑自己的危險。
3.開始聘人,背負員工薪水及福利,被迫改變自己創業初衷的危險。
基本上,創業會遇到許多外在的風險,例如 財務、行銷、營運以及研發的外在環境風險。
我列出來的4項危險,是屬於創業者,內心掙扎的危險。
以上的危險我都有經過,而且在不同階段,還有一些發現:
1.想要創業,大家質疑你為什麼要創業,叫你回去上班的危險。
創業好像是一個很難講出口的名詞。
想到我最一開始,要跟我家人說我要創業。想了大概半年吧!
來回顧一下我人生中其他的思考時間:
要騎單車環島,一個禮拜。 危險指數 30
要去登玉山,三天。 危險指數 70
沒有上過課程,就要上飛行傘,5分鐘。 危險指數 100
只跟一個朋友雪季爬南湖大山,3小時。 危險指數 900000 (基本上一失足,就古的掰了~)
其實,很多危及我生命安全事情的決定,我想大家都可以很快的就下決定。
而創業應該不會危及到我的生命安全,但我卻花了最多的時間去思考。
總是覺得,說不出口,一和家人朋友討論,大家就會說:
“好好把現在工作做好。"
“等下老闆就要追蹤進度了。"
“不要想太多,等領完年終再說。"
哇!批哩啪啦的都是一堆別人對你的看法,而沒有幾個人會好好的聽你的聲音。
最一開始的創業理念,其實是深深埋藏在冬天厚厚的雪中,
必須要等到適合的時機,才會抽芽生長。
2.創業初期,看到大家有薪水自己很窮,暗地質疑自己的危險。
若創業者在原本的工作環境中,經過了一些事情,或是經歷一些大變化。
會想要改變現有的環境,滿足新的需求,在市場中找到有價值的事情。
這些點點滴滴的想法,如果沒有一股衝動去執行,往往想法就會隨風消逝。
而吹熄創業想法火焰,往往是周邊的壓力。
在創業初期,朋友圈多半還是很多人在公司上班,大家放假時,會出去吃吃喝喝,到處去玩。
大家在邀約時,創業者可能會因為在處理創業中的事情,回答"我很忙,我沒有辦法去"
大家就會開始說,
“阿呀,創業又沒有賺比較多錢",
“你看,我們在辦公室,9點做到7點,就可以有固定收入,而且放假時還可以出來玩"。
除了朋友,你家中長輩會用最關愛的眼神看著你,
“你已經不小了,你真的要創業嗎?"
“你原本的工作就已經賺不了多少錢,你創業不是更慘嗎?"
漸漸的,原有的朋友群,還是繼續玩樂,只是創業者漸漸不融入原有的交友圈。
一次兩次,可能還沒有感覺。久了就會有雜音,在心中出現,
“我這是在幹嘛阿?"
“我創業能讓我好好享受生活嗎?"
“朋友在科技廠做不到兩年,就已經可以有百萬年薪,可以買房子了…"
“小孩都要出生了,現在創業,好嗎?"
其實,創業不是讓你的生活變得更悠閒,所以會有在意休閒的情況,是因為沒有認知到—–
創業,是一種生活態度!
創業者,沒有人來給你薪水,你就必須要創造出價值,讓你的客戶買你的產品及服務。
3.開始聘人,背負員工薪水及福利,被迫改變自己創業初衷的危險。
為了要快速的推出你所期待的產品或是服務,就必須要請人,而創業者的初期夥伴,可能可以與朋友合夥,或是與志同道合的夥伴以起努力。
但是免不了的,你會開始請人,請人以後,就要付薪水,你就會開始害怕月底。
人家是每到夏天,我要去海邊,海邊有個漂亮高雄妹。
創業者每到月底,就會莫名的心跳快,嘴巴乾,很怕接到電話。
因為月底電話會傳來,
“林先生嗎? 是,你好,我們是OX銀行,要通知你今天有支票到期,但你戶頭現金不夠喔!要提醒你去補存現金。"
有時因為現實考量,你必須要思考,如何加速你的公司,如何產生立即性的獲利。
卻也會因為時間及金錢的壓力,讓人在金錢的數字遊戲中打轉,忘記了原本規劃的方向。
其實這一個危險,應該要比較正面去看待,因為有些創業者,是活在虛無飄渺中,不食人間煙火,活拖就是從小說中走出來的人,他所遇到的困難及挑戰,其實是沒有正視自己獲利模式的。
創業家雇用員工,逼自己一定要在每一個月產生立即性的獲利,有助於讓創業家,可以認清自己的獲利模式,是否正確。
創業者之所以是創業者,正是因為他們明知道這是一個超高個人風險的舉動,還是願意去嘗試,因為他們想的是實踐理想、改變世界、改善人們的生活。-Jamie
————-創業家之旅————–
因為創業,真的很辛苦,你需要更多的人幫你審視你的創業想法,並且在有需要時,找到適當的資源。
認識正確的人,會讓你節省很多時間。
正如同航行在偉大的航道,魯夫可以找到其他想要成為海賊王的人!
我們規劃創業家之旅,一個專屬於創業家的行程,在輕鬆無壓力的環境下,認識更多的創業家。
———–參考資料————–
對「地球很危險的,你快回火星吧!– 創業高風險,不要輕易嘗試」的一則回應